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

本科生培养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况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中南林学院)的林学与生态学科。1999年,获得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开始招收生态学专业环境化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学科依托本校生态学、林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突出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主题,强调实践与创新,侧重环境污染生物与生态治理方法,着眼于污染物和废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注重研究环境政策与法律,在环境污染化学、土水污染控制工程、湿地科学与技术、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等方向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拥有先进的实验与实践平台。2007年建设了省部共建环境生态基础实验室,2008年“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被列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10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列入省部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计划。 

  作为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林业和生态为特色的绿色大学,在生态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本学科依托已有的生态学、林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平台,突出我校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生态修复的特色,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提供支撑平台,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污染控制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1)土壤与水体中污染物质理化和生化行为以及吸附、絮凝沉淀、生物降解和转化机理,有效生物群落综合净化功能,土水污染生物监测原理等。2)吸附介质材料、优势微生物与生物试剂、好氧吸附反应技术,土水污染生态监测技术等;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组合技术。 

  2、环境污染化学 

  主要研究内容: 1)土--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酸雨-重金属复合污染,重金属复合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植物对污染物的响应与污染预警;2)土壤重金属和氮磷面源污染的发生过程与物理、化学、生态控制机理,土壤污染控制及污染耕地的农业安全利用,高效、环保、价格低廉的常见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在污染土壤改良中的应用;3)土壤微量元素和肥力调控对林木和农作物生长、生物量、品质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拦截工程技术,典型森林土壤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 

  3、清洁生产与废物资源化 

  主要研究内容:1)重污染行业的3R(回收、再生、回用)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相关的无损分离回收技术、相关重污染工序的污染零排放;2)资源综合回收及相关的清洁生产设备开发;3)安全、环境友好的剧毒化学品替代物开发。 

  4、环境生态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1)水体中典型污染物的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重点研究以城镇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河道富营养化水体的景观型组合人工湿地模式工艺技术体系。2)修复植物与根际微生物抗重金属污染机理、复合生物群落模式、抗污染有机专用菌肥、污染土壤渗滤液处理、水土流失生态拦截、污染区生态化利用模式等工程技术。 

  5、环境生物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1)超高浓度复合有机废水高效降解菌群、超富集湿地植物、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的抗性机制与净化原理;2)选育高效复合有机污染降解菌群,研发超高浓度复合有机废水组合生化处理技术;3)筛选与培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与降解菌群,研发矿区污染土壤原位固定深度生物修复技术、抗性生物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技术。 

  6、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1)环境评价与规划的新理论与方法,包括环境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环境规划与其它类型规划的关系,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实践。2)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相关原理在环境规划、管理中与评价中的应用;3S技术及原理在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中的应用;先进环境生态监测技术及原理在环境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 

    

  三、发展趋势 

  20153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将围绕这个趋势,积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环境治理技术主流是生态修复技术、主战场是农村,而本学科的优势是生态修复,推广重点也在农村,因此,应发挥学科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等领域居国内领先优势,在稳定现有学科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色,进一步扩展研究方向,如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态工程方向,稳定学科在省内地位,力争进入湖南省一流学科,奠定进入国内一流学科的基础。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应该掌握环境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常用的工具性知识,具有承担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1.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硕士生应围绕本学科的专门方向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工作,系统掌握该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技能,能够借助学位论文的科学选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论方法和研究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并进行一步加深对该学科方向的理解。 

      2. 工具性知识 

  硕士生应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与分析、学术交流等能力;具有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应用外文查阅资料的能力;具有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硕士生应具有热爱自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人生态度。具有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科学研究的意愿。应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应具有坚定、顽强的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活跃的学术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学科所需的专业知识,追求和与他人分享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精神,具有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 

      2.学术道德 

      硕士生应遵纪守法,不违背国家各项法纪;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以任何方式模式、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严格遵守学生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严禁弄虚作假。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硕士生要具有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具有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检索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对前人知识进行学习和筛选,并具有批判性学习的能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包括:期刊文献,著作与学位论文,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研究报告,访谈和社会实践等。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了解专业前沿研究成果,熟悉专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应用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2. 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和完成本学科前沿性研究课题的能力,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和熟练使用环境学科各种仪器、设备的能力;具有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所涉及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与生产和科研实践中。 

      3.实践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的资料检索、采样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能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合理的研究方案,具有对有关实验环节进行研究和开发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应有靠集体力量完成较大型科研或者生产课题的意识和素质。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熟练、正确、规范的运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述、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的能力,具备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进行本学科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的能力。 

      5. 其他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高尚,有正确是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依据,硕士学位论文需要符合严格的规范性和质量要求,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1.规范性要求 

     1)培养过程规范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好详细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学科的课程与学分安排,同时应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论文安排、文献书目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培养方案应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部审核、备案后实施。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需按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实施;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做好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送审、最终答辩等各个环节,做到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 

  硕士生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的时间不应少于一年。 

     2)内容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符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应源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重要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所提出的基本纲领学术观点、结论和建议对本学科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的、完成的学术论文,论文的内容应包括6个部分:摘要、绪论或文献综述、论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论文绪论或文献综述部分应对研究内容的背景进行文献综述;论文主体应清楚地阐述所研究探究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应简要准确地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研究基础和预期目标;结论部分要总结研究工作获得的成果; 

      论文的立论、论述应建立在主要由作者自己获取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测试分析技术和计算模型等,应有严谨论证,清楚说明方法技术应用的基本纲领原理、仪器设备参数和应用条件,分析所获数据的精度,得出正确的结论。 

     3)格式规范 

      硕士论文的撰写格式应符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撰写规范》的要求; 

      硕士研究论文一般应用中文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如果用英文撰写,需要提交详细的中文摘要;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应占三分之一; 

      正确引用前人的资料和成果并规范标注;对文中引用和使用他人思想或观点、公式、数据、图件、软件等,必须列出对应的参考文献。所列参考文献应与正文中引用一一对应。如果引用部分来自非公开出版物,必须以脚注形式说明。一般地,如果他人的言论、谈话、往来书信和邮件等,对于形成论文的任何部分有重要帮助,也应在相应处以括号或脚注加以说明; 

      对于论文中涉及的烦琐公式的推导,数据较大的表格,算法的描述,核心计算程序,计算程序的结构等,如果不影响阅读和理解正文部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可以作为论文的附录。 

     2.质量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较为准确地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趋势,并清楚阐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反映作者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合理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2)学位论文中所采用的科学调查与实验方法技术先进、科学合理和可行,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技术参数和实验条件应经过严谨的论证,测试结果数据计算方法得当有效;体现作者掌握了所研究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数据应是作者独立工作获取或以作者为主的研究小组获取的,其总体自主工作量应不小于60% 

      4)学位论文的学术观点明确,论述依据充分,结论可靠。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性; 

      5)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文字简练、图表清晰且规范、表达流畅。给出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五、其他要求 

      学习期间应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附件:

版权归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所有2004-201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网络中心支持    后台管理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长沙校区) 电话:0731-85623096

湖南省株洲市(株洲校区) 电话:0731-28709187